热点关注
联系我们
联系人:王代隆
电话:18628088899
手机:18628088899
E-mail:770844710@qq.com
QQ:770844710
地址:成都市新南路82号四凯大厦507
网址:www.sqwgov.com
more文章详情
李成金 |
来源: 日期:2014/02/25 点击次:543935 |
李成金 李成金,男,汉族,1963年4月生,汉族,四川隆昌人,博士后,1987年7月参加工作,199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南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结构动力学博士,区域经济学博士后,正高级工程师。现任德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西部省情研究院研究员。
1980.09——1984.07 重庆大学锻压专业本科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4.07——1987.07 重庆大学机械系机械传动专业研究生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7.07——1993.10 二重设计院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1989.07——1993.12 西南交通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结构动力学方向攻读博士,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3.10——1996.01 二重集团公司设计室开发室副主任
1994.09——1994.11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参加全省首期“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培训班”脱产学习。
1996.01——1997.03 二重集团公司设计院副院长兼开发室主任
1997.03——1998.03 二重集团公司重机分厂副厂长
1998.03——2001.07 二重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
2001.07——2002.12 二重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兼万源精工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2.12——2003.03 德阳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
2003.03——2003.12 德阳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2003.12——2005.03 德阳市经贸委党组书记、主任、政治部主任
2005.03——2005.04 德阳市经济委员会党组书记、德阳市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政治部主任
2005.04——2005.09 德阳市经济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2005.09——2006.01 中共什邡市委副书记、什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代理市长
2004.06——2006.07 西南交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研究区域经济学,2006年7月出站
2006.03——2006.06 四川省委党校第十三期中青班脱产学习
2006.01——2009.02中共什邡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
2009.02——2010.01什邡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2010.01——2012. 10什邡市委书记
2012.10——2013.03德阳市委副秘书长
2013.03至今国家级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李成金同志主要工作业绩材料
李成金同志自1987年6月工作至今,先后在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中国二重),德阳市经贸委,什邡市委、市政府,德阳市委和德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
一、 在中国二重工作期间
1987年6月-2002年12月在中国二重工作。1987年6月-1996年1月,先后担任中国二重设计研究院产品开发室副主任、主任,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负责产品设计,科研开发和售后服务工作。组织和参加了包括苏州化机厂螺旋板热交换器等多项重大技术装备的设计,组织和参与了国家“七五”重大攻关项目—三峡大型升船机及大型金属结构“五项”科技攻关,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结合课题完成了博士论文《三峡升船机卷扬机构及传动系统的动态分析研究》,获优秀博士论文,并获首届德阳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1997年3月-1998年3月,任中国二重重机分厂副厂长期间,负责产品技术管理,完成了攀钢1450热连轧机等多项重大成台套技术装备的技术服务。1998年3月-2002年12月,任中国二重副总工程师,主要负责产品技术经营、新产品开发和重大成台套设备的总负责,先后担任了国家首套薄板坯连铸连轧—邯郸1680 CSP(薄板坯连铸连轧)和珠钢1350 CSP 总负责人,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拔尖人才。2001年7月-2002年12月,兼任中国二重万源精工董事长,全面负责企业的经营生产和班子建设,带领企业走出困境。2002年6月被评为正高级工程师。
二、在德阳经贸委工作期间
自2002年12月-2005年9月,担任德阳经贸委党组书记、主任、经贸政治部主任。组织完成了东方电工等24户国有企业的改制,基本完成了省政府三年国企改制的任务,全力维护了改制企业职工的利益和企业的稳定,使企业获得了重新发展的生机;着力培育德阳机械、食品、化工等三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不断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积极为企业提供要素保障,及时研究经营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从而使企业的经营生产逐年迈上新的台阶,为德阳的工业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4年-2006年结合工作在西南交通大学完成了博士后研究,研究题目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网络与地方政府作用研究》
三、 在什邡市工作期间
2005年9月-2012年10月,在什邡任市长、书记。按照中央、省委和德阳市委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要求,在2007年明确提出了“富民升位、冲刺全国百强”的奋斗目标,在全市深入开展了“解放思想、冲刺百强”大讨论,形成了一批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讨论成果,进一步凝聚了全市人民加快什邡发展的信心和决心;“5•12”特大地震发生后,确定了“一年恢复活力、三年完成重建、五年实现翻番、十年建成现代化新什邡”的重建总体目标;2009年,根据中央和省委“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部署,又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制定了“两年完成重建、四年经济翻番、六年全面小康、八年走在西部县域发展前列”的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发展总体目标。2010年,在科学分析什邡灾后重建和经济发展的形势后,明确提出“重建争优、发展争先”的全年工作目标,即灾后重建和对口援建走在全省极重灾县市前列,国民经济全面恢复并重返全省“十强”,2010年全市经济发展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面超越震前水平,在全省十个极重灾区中第一个重返全省“十强”,2011年,继续保持全省“十强”地位。
(一)奋力投入抢险救灾,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面对“5.12”特大地震,市委、市政府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我和时任什邡市委书记何明俊同志任指挥长,迅速组建起了抢险救援、医疗救护、交通通讯、综合协调、后勤保障、社会稳定、宣传报道等9个工作组,明确人员,落实责任,分头迅即开展工作。经过浴血奋战和不懈努力,最终夺取了全市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什邡历史撼人心魄的凝重篇章。一是取得了抢险救人的重大胜利。我们坚持把救人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尽百倍努力,争分夺秒解救被困群众,千方百计救治伤病人员。从废墟中救出生还者3724人,救治伤病员4万余人,紧急临时安置受灾群众34万余人。二是取得了抢通保通的重大胜利。夜以继日抢通交通生命线、抢修损毁基础设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道路、通信、供水、供电的基本恢复,为抢险救援创造了条件、赢得了时间。三是取得了卫生防疫的重大胜利。坚持专群结合,全方位覆盖,紧急开展对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疾病的防控工作,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四是取得了防范次生灾害的重大胜利。成功处理了境内7处较大的堰塞湖和突出的地质灾害,实施了地质灾害避让搬迁,使地震次生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五是取得了救灾款物接收、管理和使用的重大胜利。全市救灾款物接收、管理、使用严格规范,监管到位,保障有力,先后接收救灾物资10余万吨、救灾资金8.65亿元,全部用于抗震救灾,实现了“阳光救灾”、“廉洁救灾”,受到了中纪委、监察部的充分肯定。六是取得了灾后社会稳定的重大胜利。切实做好涉灾信访和群众工作,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强化灾区社会治安管理,积极开展灾后心理援助,努力化解了一批突出的涉灾矛盾和问题,严厉打击了涉灾违法犯罪行为,灾后全市总体上人心稳定、社会稳定,大灾之后无乱象的“什邡经验”在全省推广。七是取得了安置攻坚的重大胜利。用了不到2个月时间,搭建完成农村过渡房19.36万间,建设城镇过渡板房1.7万套,提前实现了城乡受灾群众的百分之百过渡安置,并切切实实做到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及时得到医治。同时,通过劳务输出、以工代赈、提供公益性岗位等办法,实现了灾区1.6万余名群众就业。灾后学生安置和学校复课工作及时完成,搭建板房学校63所,全市所有中小学校于8月1日正式开学复课,延期高考也安全、顺利举行。八是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得到切实保障。针对可能出现的极端严寒天气,创造性的实施“五子”(即:围子、炉子、褥子、袄子、袋子)入户工程建设,形成了保障群众安全温暖过冬的“五子”经验。确保全市无一受灾群众受冻挨饿。
(二)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建成幸福美好新家园。始终把灾后重建摆在全市工作的首要位置来抓,始终坚持科学重建理念,深入推进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取得灾后重建的决定性胜利,走出了一条符合什邡实际的科学重建之路。一是坚持有效推进机制,灾后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决策、工作推进、要素保障和项目监管“四大机制”,建立市级领导联镇、副市长分管、市级部门联村、党员干部联户、村民作出承诺“五级联动”的项目推进体系,43名四大家领导均确定了联系乡镇,6名副市长直接负责6个极重灾镇重建,21个市级部门近百名工作人员驻镇协助重建,采取“5+2”、“白+黑”的工作模式,全面推进“七大重建”。两年灾后重建,什邡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善,产业实现恢复性提升,什邡的现代化进程全面提速。二是突出什邡特色亮点,重建争优顺利实现。我们着眼长远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实施原址重建。建成了马祖村、红豆村、箭台村等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新型农村社区,全市新农村建设向前推进10年;以北京小学、职业中专、七一中学为代表的一批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学校,硬件水平达到了全国一流的标准;以人民医院为代表的医疗卫生设施更加先进,基本建设整体提前10年以上;建成了城市恢复发展区“一纵六横”道路,使什邡城市发展空间拓展到20平方公里;建成了被称为“深山最美小镇”红白。什邡的灾后重建,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全市人民的高度赞誉。三是奋力夺取抗击山洪泥石流重大胜利。2010年8月中旬,什邡山区蓥华、红白、冰川等镇连续遭受近年来最为严重的暴雨洪涝和地质灾害。灾情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带领全市干部、群众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全力做好数千名受困群众转移安置,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抢修,地质灾害险情排查以及生产恢复等抢险救灾工作,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取得了抗击山洪泥石流的重大胜利,创造了“零伤亡”的奇迹,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灾后重建的胜利成果。在灾后重建完成后,在全市大力开展“项目管理年”活动,切实加强重建设施管理运行,着力构建顺畅有力的责任领导机制、科学规范的长效管理机制、坚强有力的运行保障机制,有效提升了管理运行水平,降低了管理维护成本,确保了重建设施功能的有效发挥。四是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强力推进灾后重建的同时,带领市委千方百计抓好经济发展工作,始终坚持恢复重建与发展提升相结合,科学安排产业重建资金,大力推进产业恢复和发展,努力克服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全市国民经济迅速走出低谷,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在2009年全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中,什邡位列综合排名第14位和平原地区第2位,比2008分别提升5位和2位。2010年响亮提出了在2010年重返全省县域经济“十强”的奋斗目标。当年,什邡经济发展保持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4%,增速分别高出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实现22.99亿元,增长26.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5亿元,同比增长36.1%。13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8.9亿元,增长25.4%。城乡居民收入也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并顺利重返全省“十强”。2010年被评为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先进个人(省级劳模),2011年6月被聘为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MBA)校外导师。
四、在德阳市委工作期间
2012年10月-2013年3月,任德阳市委副秘书长,组织完成了德阳两个新区—亭江新区和旌东新区推进建设方案,组织完善了德阳市委重点工作的考核办法,积极促成了德阳市人民政府和中关村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五、 在德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期间
2013年3月至今,任德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先后引进了九维蓝谷、成都丰藏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了博力迅、信义玻璃等重点项目建设,围绕项目落地,开展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积极为企业提供要素保障,及时研究解决企业经营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一) 实现经济平稳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德阳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采取了一系列抓生产、促投资、调结构、稳增长的有效措施,努力实现在经济下行压力中稳增长,在稳增长中求转型,在转型中求突破。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增加。2013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4亿元,同比增长2.6%;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户,总量达到129户;实现工业投资52.1亿元,同比增长20%。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引进和发展总部经济、信息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不断完善产业形态,优化产业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达到15%以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9亿元,同比增长14.9%。三是节能减排进一步增强。帮助企业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大对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的监管,重点污染源排放达标率100%。大力提高生活垃圾和工业固废处置率,危险废弃物和工业固废处置率达100%。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10%。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7家。专利申请424件。政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与北京中关村、四川大学开展战略合作。品牌战略取得新进展,新增2家四川省著名商标企业,1家德阳市知名商标企业。
(二)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深入实施德阳市“项目攻坚年”活动,坚持抓投资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就是抓增长的理念,强化投资和重大项目的支撑引领及其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和后劲。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00.4亿元,同比增长11%。一是省、市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列入省、市重点项目10个,项目总投资8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5亿元,完成投资29.1亿元。其中:竣工投产项目3个,完成投资2.6亿元;加快建设项目2个,完成投资18.6亿元;争取开工项目3个,完成投资7.9亿元。二是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实施。重点抓好博力迅电池等13个项目的竣工投产,投资额达22亿元。狠抓信义玻璃、玉龙钢管、联塑科技等一批产业项目的推进。积极引进九为蓝谷、成都丰藏等项目,完善产业形态。加快华旭能源、咪多利材料、多吉昌新材料等项目进度,促成项目尽快落地。三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组织和实施了华山南路二期、峨眉山路二期、汾湖路、燕山路、图门江路延伸段等一批市政道路设施建设。完成范堰渠道、石亭江河堤抢险等一批水利设施建设。实施博力迅10KV配电、秦岭山二期10KV迁改、保利10KV迁改等电力设施建设。完成东河一区、华山路二期、八角三区、八角四区等拆迁安置住房建设。加快海关、国检业务技术用房、金沙江路学校、沱江路生活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四是环境面貌持续改善。大力实施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扎实开展沱江流域“成都德阳控制单元”水污染综合治理,环保绿色创建工作取得新成绩。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网格化”城市管理机制,创新流动商贩管理,严厉打击违法盗挖砂石行为,大力整治违法建筑物。开展创国家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五城联创”活动,环境面貌不断美化更新。
(三) 发展活力不断释放。深化德阳市“开放突破年”活动,主动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品牌效应,加快承接优势产业转移,促进对外开放合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迈进。一是全力招商引资。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7个,签约投资额达到200亿元。西博会签约项目的履约率和开工率均为100%。到位市外资金126亿元,同比增长26%。到位省外资金88亿元,同比增长11%。二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快。实现进出口总额2.2亿美元,同比增长56%,其中,实现出口1.6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9152万美元,同比增长55.2%。口岸建设取得突破,海关、国检即将开关开检。三是经贸交流更加活跃。成功举办无锡、东莞、厦门、北京投资说明会、赴日洽谈会、华南美商洽谈会。先后参加第4届中国—南亚经贸合作洽谈会、中芬经贸合作研讨会、四川―深圳加工贸易合作洽谈会、中阿合作论坛、西博会等一系列大型经贸交流活动,取得较好效果。四是区域合作开启新篇章。积极参与成德同城化合作,在规划、交通、产业等方面对接合作。以信义玻璃项目建设为契机,与广汉积极探索共建共享模式。深情开展对口援建芦山县工业集中区,在标准厂房、产业支持和智力支援等方面,开展对强烈地震灾区的对口援建。
(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社会事业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一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方面:选调和引进了一批优秀教师,充实教育师资力量。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质量,义务教育得到巩固提高。卫生方面:实施八角卫生院东河分院改造,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方面:在旌东、八角建成一批文化站、活动中心,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体育方面:新建了一批全民建身苑,健身路,群众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人口计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二是社会保障稳步提升。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832人,其中,下岗失业再就业429人。劳动力技能培训54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新农保参保1069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56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4.3万人,征地拆迁农转非养老保险2350人。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医疗救助、特困救助和优抚慰问有序开展。三是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深入推进,“双百工程”扎实开展,“三访”制度有效推广,群防群治有序开展。平安经开区建设深入推进,“大调解”工作体系不断完善。社区建设扎实推进,建成一批规范化、标准化社区。深入开展“打非治违”等专项行动,扎实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强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有效应对了“4.20”芦山地震和“7.9”洪灾。大力推进阳光拆迁安置,共计拆迁土地2000亩、农房1000户,拆迁企业20家。大力开展军警民共建活动,双拥优抚等得到巩固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