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恩阳镇系1992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历史文化名镇,1994年确定为四川省首批100个小城镇试点镇之一,1999年获中央文明委 “全国文明集镇”称号。2002年9月15日参加四川省十大古镇之旅推介活动,得到省政府、省旅游局、省文化厅、省建设厅等领导、专家们的充分肯定。2013年2月,恩阳撤镇升区,改名恩阳区,区治位于今恩阳区恩阳镇。
全镇幅圆面积127.8平方公里,辖44个村,5个社区居委会,305个社,人口83398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31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2.3平方公里。1992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1994年被列为四川省首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0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首批500家“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先进镇;2002年被确定为“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 2004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200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集镇。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国家建设部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境内地貌以丘陵和低山为主,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达42%。
镇内两河交汇,四面青山环绕,山川秀美,交通便捷,商贸繁荣,有“小上海”之称,“早迟恩阳河”之说。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恩阳镇,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系巴中市特大镇,距城区17公里,省干道唐巴路、渝巴路横贯全境,辖44个行政村,7个街道居委会,274个居民小组,人口83398人,幅员面积127.8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控制区面积8平方公里。
经济指标
恩阳镇2008年GDP达6.65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634万元。粮食总产量达23184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3元,综合经济实力名列巴中市284个乡镇第一位。
资源概况
恩阳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极佳,原始森林遮天蔽日
红军石刻标语
文化厚重深沉,有著名的三国文化、巴人文化、红军文化和世界十大革命性伟人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宋代著名天文学家张思训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项目区恩阳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川秀美,历史文化深远,人文景观众多,有许多民间神话传说,古建筑群具有浓郁的川北民居文化风格。全镇农业发达,物产富庶,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生姜、柑桔、甘蔗、中药材等,是全区优质水稻、玉米、小麦重要良种基地之一。
历史文化悠久
在南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建制迄今已1470余年,历史上设置郡县时间达860余年。恩阳镇地处巴中市要冲,历史上是东北著名的水码头,系米仓古道最繁华集镇,素有“早迟恩阳河”之说。城镇内现存四川省规模最大成片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时代古建筑群,面积达0.5平方公里。
红军文化浓厚
恩阳镇系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地带,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恩阳建立县苏维埃各类行政机构,现有各类遗址5处、旧址8处、石刻标语数十处,均被命名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然风光秀美
镇内两河环绕,四面青山环绕,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地貌以浅丘、深丘为主,独特的地理特征孕育了众多的自然景观,镇北有白云寺,镇西有文治寨、千佛岩,镇东有登科寺,镇东南有巍峨的义阳山、普贤寺、红梅阁等。历史上素有恩阳十八景之说,如文治护城、千佛论法、五子登科、马鞍披霞等。
景区特色
川北民居
城镇内有四川省规模较大成片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时代古建筑群,老场和回龙区至今仍然完整地保存着传统的格局,面积达0.5平方公里,有古朴的大小街巷38条、古榕树82株,古建筑具有浓郁的川北民居风格,建筑群中有文昌阁、禹王宫、武圣宫等标志性建筑10余处。
恩阳老场沿街而建的街市民居建筑,多为二进式或三进式小四合院木结构穿斗、木柱檩梁、双檩双挂、青瓦屋面多为二层,墙身多用竹篾土夹墙,门面多为可拆卸的木板门,并向外伸出木质骑门柜台,便于经商售货,建筑口面较窄、进深大、内开天井,大户人家则有一进两个小四合院、前院天井、鱼缸,后院花园、假山,书香门第则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
恩阳老街民居建筑的窗棂皆为方窗,现存窗雕多数分格类,如意格,什锦嵌花,鸟兽花卉、形神各异、多为蝙蝠,寓意对生意兴隆和生活幸福的追求,还有一种就是对盐的珍爱,因为蝙蝠吃盐,又名“盐老鼠”。多家窗雕,不难看出是经能工巧匠精心设计,分件雕琢成型后,镶嵌于固定位置,入槽合缝,构成精美浮雕,造型美观,井然有序,堪称川东北民间建筑木雕艺术之精品。
红军遗址
恩阳镇处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地带。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恩阳建立县苏维埃各类行政机构13处,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有8处,许多巨幅石标是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的历史见证。
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由鄂豫皖经陕西转战巴山,解放巴中,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极盛时期发展到纵横500里,拥有23个县市,500万人口,4万平方公里的红色区域。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在这里进行了3年多艰苦卓绝的战斗。1933年,红四方面军反三路围攻胜利后,先后在恩阳建立了仪阆县、恩阳特别市、恩阳县苏维埃政府。建立了工会、贫农会、少共、少先队、童子团等群众组织和区乡游击队武装力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工业、农业、交通、文教卫生事业等都得到了空前发展。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恩阳建立县苏维埃各类行政机构13处,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有8处。因此,当时的恩阳镇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据说,当时李先念当军政委的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曾在此设军部;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中所赞颂的红军战士张思德,也曾在恩阳县列宁学校读书。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后,还留下了刘子才师长带领的一支队伍,这支队伍于1935—1940年间在这里坚持了五年的游击战争,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南方诸省坚持游击战争最长的一支。这就是史上赫赫有名的巴山游击队。《巴山游击队》等电影就曾在此拍摄外景。
古镇的上正街和下正街,是红军文化遗址最多的街,在长约400米的街道上,共有原中共川陕省仪阆县委、恩阳县委、恩阳财政委员会、法庭、红军经理处等各类行政机关遗址13处。“红军胜利万岁”、“粉碎川陕会剿”、“为土地归农民而战争”等红军石刻标语随处可见,这些,正是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的历史见证。因此,有人说恩阳“犹如一座露天革命博物馆”。
民间文化
恩阳镇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佛教文化在民间广为传播,镇北有白云寺,镇西有文治寨、千佛岩,镇东有登科寺,镇东南有巍峨的义阳山、普贤寺。有很多优美的民间传说,如神奇的巴蛇洞、南家洞、红梅阁、读书台、琵琶仙子等。
地方小吃
提糖麻饼-名扬川内外的恩阳镇特产。麻饼在恩阳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林家世代以此为生,提糖麻饼的制作工艺从古至今都是一线单传,从不外传。
锅魁-恩阳古镇有一种普通的简易食品,在恩阳许多街道的素面馆中,几乎随时都可以听到擀面棒敲击案桌的打锅盔声,闻到从烤炉里飘来一股股面香。
斗蓬肉-在恩阳古镇又俗称“熬锅肉”,入盘上桌时,肉汁的浓香和蒜的清香满屋飘逸;送入口中,肥而不腻,细嫩化渣,是佐酒、下饭皆宜的好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