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联系我们
联系人:刘颖
电话:028-85435533-854
手机:028-85435533-861
传真:028-85442897
E-mail:770844710@qq.com
QQ:770844710
地址:成都市新南路82号四凯大厦507
网址:www.sqwgov.com
more文章详情
习近平眼中的“好干部”:与群众无距离 善谋事能成事 |
来源: 日期:2014/05/26 点击次:200700 |
习近平眼中的“好干部”:与群众无距离 善谋事能成事2014年05月26日07:56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各级党政机关应该如何深入开展,改进党风政风?各级党员干部应该如何学习领会,务求实效? “河北省委常委写检查稿,越写越出汗几次想流泪”、“习近平5年3次赴兰考,掀起学习焦裕禄热潮”、“兰考民主生活会辣味十足、刺刀见红”……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对口联系省份的民主生活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窗口,然而这只是习近平群众路线思想中的一个缩影。 记者翻阅《之江新语》发现,除了“辣味十足”、“刺刀见红”的民主生活会,习近平对于如何处理党群、干群关系,走好群众路线还有着更为丰富的论述,而党员干部端正岗位观,善于以群众为师,善谋事、谋成事等内容,更是其屡加强调的关键词。 观念篇·端正岗位观 珍惜在位时 “一个党员,如果与群众距离远了,就与党拉开了距离;心中没有群众,就不配再做共产党员。” “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领导干部的主人,这个关系任何时候都不容颠倒。如果不把人民群众当主人,不愿躬身做‘仆人’,那就不配当一名领导干部。” …… 这是《之江新语》中关于如何搞好群众关系的部分论述。记者统计发现,《之江新语》中专门论述党群关系至少有15篇,而对于党员干部树立怎样的世界观,至少有7篇,核心内容是,“官员应该正确对待岗位”、“官员的基本素质”以及“什么是衡量一名合格干部的底线”。 他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不愧于民》篇中强调党员干部应该把心思放在如何为民谋福利方面,不能只盯着个人升迁和利益,这是党员干部的基本岗位观。他说,有的干部辞职下海了,还“无车弹铗怨冯驩”,抱怨组织上给他的平台不够大。多大的平台才够呢?平心而论,一个干部当到了县里主要领导,就不能说是大材小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莫道昆明池水浅”,一个干部,无论处在什么岗位,只要心系群众,都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官有多大?但他的形象是非常高大的。当干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 他在《珍惜在位时》篇中做了相似的表述。他说,权力不是一种荣耀,而是一副担子,意味着领导责任,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恪尽职守。 对于一名的党员干部的基本素质,习近平强调要善于以群众为师。在《办法就在群众中》篇中,习近平说,在困难面前是束手无策、畏缩不前,还是克难攻坚、奋力前行?作为领导干部理所应当选择后者,应该千方百计采取切实可行的好措施、好办法、努力解决困难。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要解决矛盾和问题,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以群众为师,深入调查研究。 见贤思齐,好的干部以先进党员干部为榜样。“要做到情为民所系,就要以党的先进人物为榜样,培养和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学习和树立五种崇高的情感。要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情怀感:“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习近平在《树立五种崇高情感》篇中说。联想到最近的焦裕禄等典型人物教育,这里似乎早就埋下了伏笔。 习近平还阐明了一名干部是否合格的底线——他用两个“不配”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且措辞相当严厉。他在《主仆关系不能颠倒》篇中说:“一个党员,如果与群众距离远了,就与党拉开了距离;心中没有群众,就不配再做共产党员。” 他在《主仆关系不能颠倒》篇中说:“如果不把人民群众当主人,不愿躬身做‘仆人’,那就不配当一名领导干部。”强调党员干部首先要躬亲做人民的“仆人”,其次,要心里有群众,乐于接触群众,否则就是不合格。 做事篇·善谋事、谋成事 好的领导干部应该是一个与群众沟通的“能手”。 习近平认为,这看似小事,实则是本领高低的问题、群众情感的问题。习近平在《善于同群众说话》篇中说:“有少数干部不会痛群众说话,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其实,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不会说话是表象,本质还是严重疏离群众,或是目中无人,对群众缺乏感情;或是身无才干,做工作缺乏底蕴;或是手脚不干净、形象不好,在人前缺乏正气。” 搞好党群关系,又不仅仅需要党员干部善于沟通。 习近平认为,一个好的干部更重要的是要能办事。他在《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篇中强调“谋事”能力。他说:领导干部要想真正在群众心目中留下一点“影”、留下一点“声”、留下一点印象,就要精心谋事、潜心干事,努力为人民群众多作贡献,而绝不能靠作秀、取宠、讨巧,博取一些廉价的掌声。 他在《为民办实事旨在为民》篇中强调要“办实事”。习近平说,现实中确实有一些干部,为民办实事的工作热情很高,但所办的事倒不一定是群众最需要、最欢迎、最能得实惠的。领导干部一年忙到头,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完善和落实为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就是忙到了点子上。 善谋事,更要谋成事。他在《为民干实事重在办事》篇中说:要为民办事,先要想办事,还要能办事、办成事。 群众评价党员干部的直接标准是干事。习近平认为,党员领导干部的天职是为人民服务,而为人民服务关键通过干事来体现。记者统计《之江新语》发现,在15篇涉及党群关系的论述中,关于党员干部应该如何干事的论述就有5篇,远远超过其他主题的论述,力度之大,充分凸显了习近平的重视。 政绩篇·群众利益无小事 官员的政绩观,体现个人倾向和立场,也关系百姓的切身利益。在《之江新语》中,关于党员干部政绩观的内容也不少。 习近平强调官员要有官德,要合理协调发展和民生:心无百姓莫为官。 群众利益无小事。习近平在《心无百姓莫为官》、《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篇中均提到党员干部如何看待“大事”、“小事”的问题。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对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没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小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思想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 习近平强调要能正确的处理“大事”和“小事”。他说,为民办的这些实事,既体现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惠及全社会的“大事”,也体现在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家门口的“小事”。“群众利益无小事”。抓好为民谋利的“小事”必须要像抓“大事”那样把求真务实的精神贯彻到为民办事的具体工作之中。 充分重视百姓诉求,重视当面化解矛盾。他在《面对面做好群众工作》篇中以干部“下访”制度为例说,领导干部在危难险重等关键时刻,应该冲在最前列。面对目前大量的群众信访问题,领导干部也应该站在最前面,面对面地做好群众工作。领导下访制度就是面对面做好群众工作的有效方法。变群众上访到领导下访,不是信访工作的唯一形式,也不是越俎代庖,取代基层工作,而是一种思想观念转变,一种工作方式的创新,一种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 习近平强调,提倡面对面做好群众工作,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密切里纳西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针对社会上一些漠视群众的作法,习近平在《之江新语》进行批评。习近平以个别县辩称财政紧张,漠视困难群众帮扶工作为例说:“做好帮扶工作,关键是各级领导心中要时刻装着群众。有的县每年从省里拿到财政转移支付有几千万元,却拿不出几十万元的低保金。如果对群众有感情的话,这些钱是拿得出来的,也是应该拿得出来的。”他指出,是不是在财政上倾斜民生工程也是考量一名党员干部群众感情的重要指标。实际上,这也为当前个别党员干部只重发展,不重民生的浮躁作风敲响了警钟。 “在财政支出上,各地一定要突出重点,优先保障农村教师工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大病统筹、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困难家庭子女就学救助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支出。” 习近平在《把帮扶困难群众放到更突出的位置》篇中说,言辞十分严厉。 《之江新语》论述党群关系部分摘编: 观念篇 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 (二○○三年六月十八日) 做人要有人品,当“官”要有“官德”。当干部的,不能老是想着自己的升迁。“莫道昆明池水浅”,一个干部,无论处在什么岗位,只要心系群众,都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官”有多大?但他的形象是十分高大的。当干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同时,一个干部的能耐有多大,最终人民群众看得清清楚楚,组织上也明白。是“锥子”总会脱颖而出的。 当干部的,要真正在思想上解决“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牢记“两个务必”,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珍惜在位时 (二〇〇四年一月十五日) 一个领导干部,在位的时间是有限的,在一个地方工作的时间更有限。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倍加珍惜在位的时间,充分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常思常想“入党为什么,当‘官’干什么,身后留什么”,视事业如泰山,把岗位看做是为党的事业奉献的机会,当作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倍加珍惜在位时,尽职尽责,有所建树,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办法就在群众中 (二○○四年六月二十一日) 在困难面前是束手无策、畏缩不前,还是克难攻坚、奋力前行?作为领导干部理所应当选择后者,应该千方百计采取切实可行的好措施、好办法、努力解决困难。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 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含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解决矛盾和问题,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以群众为师,深入调查研究。 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二○○五年五月九日) 一个党员,如果与群众距离远了,就与党拉开了距离;心中没有群众,就不配再做共产党员。 共产党员一定要服务群众并教育群众,努力做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带头人,做为人民群众信赖、尊敬的贴心人。 一切为民者,则民心向往之 (二○○五年七月二十四日) 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因为他们支部书记生病了,一天之内村民自发筹集了数万元手术费为他治病,村民们说“就是讨饭了也要救他”。当地就有一些干部不由地发出了“假如我病倒了,会有多少村民来救我”这样的感慨!郑九万所做的一切都体现在村民的回报上,是老百姓心中的那杆秤称出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分量。他以实际行动、深刻揭示了“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的丰富内涵。 主仆关系不能颠倒 (二○○七年一月七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搞特权的危险性。他说:“当前,也还有一些干部,不把自己看做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做是人民的主人,搞特权,特殊化,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损害党的威信,如不坚决改正,势必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发生腐化。”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领导干部的主人,这个关系任何时候都不容颠倒。如果不把人民群众当主人,不愿躬身做“仆人”,那就不配当一名领导干部。 方法篇 榜样 树立五种崇高情感 (二○○三年七月八日) 要做到情为民所系,就要以党的先进人物为榜样,培养和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学习和树立五种崇高的情感。要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情怀感。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下访 面对面做好群众工作 (二○○四年五月二十四日) 领导干部在危难险重等关键时刻,应该冲在最前列。面对目前大量的群众信访问题,领导干部也应该站在最前面,面对面地做好群众工作…领导下访制度就是面对面做好群众工作的有效方法。 变群众上访到领导下访,不是信访工作的唯一形式,也不是越俎代庖,取代基层工作,而是一种思想观念转变,一种工作方式的创新,一种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 提倡面对面做好群众工作,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说话 善于同群众说话 (二○○五年六月二十九日) 有少数干部不会同群众说话,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其实,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不会说话是表象,本质还是严重疏离群众,或是目中无人,对群众缺乏感情;或是身无才干,做工作缺乏底蕴;或是手脚不干净、形象不好,在人前缺乏正气。 谋事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 (二○○三年七月八日) 领导干部要想真正在群众心目中留下一点“影”、留下一点“声”、留下一点印象,就要精心谋事、潜心干事,努力为人民军多作贡献,而绝不能靠作秀、取宠、讨巧,博取一些廉价的掌声。 领导干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党和人民把我们放在这个岗位上,这是对我们的信任,是赋予我们的责任,是给我们为党分忧、为国效力、为民尽责的机会。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为官一任,就要尽到造福一方的责任,要时时刻刻为百姓谋,不能为自己个人谋。 “办事” 心无百姓莫为官 (二○○四年一月五日) 对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没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小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思想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 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 (二○○七年一月七日) 这些实事,既然体现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惠及全社会的“大事”,也体现在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家门口的“小事”。“群众利益无小事”。抓好为民谋利的“小事”必须要像抓“大事”那样把求真务实的精神贯彻到为民办事的具体工作之中。 办实事 为民办实事旨在为民 (二○○七年一月五日) 现实中确实有一些干部,为民办实事的工作热情很高,但所办的事倒不一定是群众最需要、最欢迎、最能得实惠的。当然,这里有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等关系问题,但也确实存在没有很好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和正确政绩观的问题。 领导干部一年忙到头,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完善和落实为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就是忙到了点子上,为民办实事的对象是“民”,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情于民,掌握民情、分析民意,民主决策、科学安排,落实好为民办实事项目,做到让人民群众参与、让人民群众做主、让人民群众受益、让人民群众满意,真正使群众成为利益的主体。 办成事 为民办实事重在办事 (二〇〇七年一月六日) 要为民办实事,先要想办事,还要能办事、办成事。 为民办实事还要形成良好的氛围,发动各方面都来关心、支持为民办实事的工作。要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广大群众的作用,使广大群众真正成为选择的主体、利益的主体,有的事还要成为行动的主体 和投入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事可以不是由政府直接来办,要从扩大就业、应对老龄化、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角度,大力发展生活型服务业, 办好为群众服务的组织或企业,为更多的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鼓励和扶持发展社会组织为群众解忧,实质上也是为党委、政府分忧。同时,要积极鼓励引导社 会资金投入社会公益事业,参与实事项目建设,形成人人参与办事、人人得到实惠的良好局面。 帮扶 把帮扶困难群众放到更突出的位置 (二○○三年七月八日) 做好帮扶工作,关键是各级领导心中要时刻装着群众。有的县每年从省里拿到财政转移支付有几千万元,却拿不出几十万元的低保金。如果对群众有感情的话,这些钱是拿得出来的,也是应该拿得出来的。 在财政支出上,各地一定要突出重点,优先保障农村教师工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大病统筹、“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困难家庭子女就学救助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支出。
|